慢性心力衰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两大神器联手带来心的希望厦大附属 [复制链接]

1#

日前,医院同安院区(医院)心内科成功为一重度心衰患者实施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加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植入一站式手术,在帮助患者改善心功能的同时实现自动除颤,为心衰患者一站式解决治疗问题。据了解,这是福建省首例CCM联合ICD植入手术,医院在慢性心衰器械治疗领域取得新突破,也为广大心衰患者带来“心”希望。


  


  心力衰竭严重传统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纪先生今年71岁,反复出现胸闷、气促已有7年,今年5月12日起,症状加重,只要稍微一活动,就大汗、喘气、胸闷、咳嗽,甚至连平卧都很困难,生活严重受影响。


  5月15日,在家人的陪同下,医院心内科就诊。心脏彩超显示,他的心腔扩大,收缩功能明显降低,射血分数仅有35%(射血分数指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百分比,正常值为50%-70%,是判断心力衰竭类型的重要指征之一),被确诊为心力衰竭,且心衰已达最严重的IV级,并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疾病。


  “国内目前治疗心衰的主要手段还是药物治疗,将纪先生收治住院后,我们同样给予了药物治疗。”医院心内科负责人、胸痛中心医疗总监蔡亚滨说,但由于纪先生年龄较大且病情发展严重,在进行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后效果并不佳,就连吃饭时也会发生气促,生活完全无法自理。


  


  两个装置“强强联合”患者有了新选择


  患者病情不见好转,心内科联合总院专家进行全面分析。分析认为,患者属于猝死高危人群,具有埋藏式心脏转复器植入及心脏收缩力调节器植入手术适应症。


  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医疗团队决定为纪先生施行CCM+ICD一站式手术。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进展恶化的最终阶段,预后差、死亡率高,治疗棘手,也被称为心血管领域最终的战场。”蔡亚滨介绍,放在以往,心衰患者如果药物治疗不起效果,只能等待心脏移植手术,而绝大多数患者都没有办法等到合适的心脏到来。今年以来,得益于医院“整体化管理、一体化运营、同质化医疗”托管,医院心内科不断探索前沿技术,让心衰患者有了新的治疗选择,即CCM+ICD一站式手术。


  


  术后第一天吃饭不再气促还能下床活动


  精心准备后,5月28日上午,在医院副院长、医院执行院长谢强的指导下,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郑武扬、同安院区心内科副主任医师蔡亚滨、主治医师颜漳埔共同开展了这台手术。


  CCM+ICD一站式手术需要在患者心脏内同时植入三根电极,且彼此间距不能小于2厘米,这样才能确保ICD和CCM正常感知与起搏,同时避免信号的相互干扰。所以如何精准放置三根导线是此次手术的关键点,也是难点,不仅要求导线参数符合要求,还需要兼顾三根导线放置的位置和间距。


  同安院区心内科专家联手总院专家,凭借着丰富的操作经验和精湛的导线操控技术,精准完成装置植入,手术过程非常顺利,仅用时2小时10分钟。值得一提的是,这台手术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的,患者全程清醒。


  手术效果立竿见影:术后不过半小时,患者表示,之前胸闷、乏力的感觉减轻了许多,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术后第一天,心脏彩超显示,患者射血分数已经提升到了51%。患者不仅吃饭不会气促,甚至还能下地在床边活动。


  蔡亚滨介绍,今后,心脏收缩力调节器将长期、持续为患者改善心功能,患者的心功能有可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依托总院做强心内科


  本次CCM+ICD一站式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同安院区心内科在划归市属后快速进步,迅速提升。在过去的三个月里,同安院区心内科与总院同步发展,完成多起ecmo(体外膜肺氧合)支持下心脏急危重症救治、房颤射频消融+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等。接下来,同安院区将继续依托总院做强心内科,通过定期把知名专家下沉到同安院区指导业务工作,加强医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提升同安院区的医疗技术服务水平,为同安及周边的广大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医院副院长、医院执行院长谢强


  


  CCM+ICD一站式手术即在患者体内植入两个装置,一个负责急救,一个负责养护。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是一种全新的植入式电子装置,可以通过持续发送电刺激,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它的出现填补了当前国内慢性心衰器械治疗领域的空白。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同样也是一项新的技术,它的工作原理是,一旦监测到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便会立即进行除颤治疗,帮助恢复正常心律,拯救生命。

导报记者林少蓉通讯员吴彬叶聪艺林珊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