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从口入”,与其它疾病一样,癌症也不例外。有研究表明,不同国家、地区人口之间的癌症发病率有很大差别,而从低风险国家移民至高风险国家的人群,其癌症发病率可能会上升到与当地同一水平或者更高。这些研究表明,饮食习惯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有研究发现,动脉硬化、冠心病、癌症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低级别的慢性炎症“,主要通过一些炎症因子作为媒介,长期隐匿作用下,导致和促进疾病的最终形成。
据报道,某些饮食因素对炎症标志物有影响,例如,摄入红肉会加剧炎症,而食用鱼、乳制品、以及锌、和铁等营养素,炎症标志物会降低。同时,炎症还与心血管疾病及某些癌症有关,在代谢性疾病(包括肥胖、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中心作用。
此外,已经证实,地中海式饮食富含全谷类、水果、蔬菜、豆类,橄榄油,在减少炎症和相关的心血管风险方面有效。
1
常吃红肉的危害
大量的研究表明,过多摄入红肉(如猪肉、羊肉、牛肉),尤其是加工过的红肉(如培根、热狗和香肠),容易引起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及炎症,增加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如大肠癌)和死亡率的风险。
红肉中含有一种特殊的唾液酸成分,叫做Neu5Gc(N-羟乙酰神经氨酸)。当Neu5Gc这种物质摄入体内后,它会被融入人体组织,并诱导人体产生。这种外来唾液酸与抗体作用所产生的免疫反应,会诱发慢性发炎与刺激癌细胞生长。同时,还会加重肿瘤发炎。
食用加工过的红肉也会影响身体的健康,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心力衰竭和高血压。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成分,如饱和脂肪、潜在的致癌物质(如多环芳烃)、钠和防腐剂都可能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2
多项研究已证实,红肉吃太多不利健康
糖尿病风险大
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发现,食用过量的红肉,如牛肉、猪肉和加工肉等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而吃白肉,如鱼、鸡肉等可使风险下降。
增加肠道疾病风险
美国《肠道》杂志刊登研究,男性每周吃6次红肉会增加肠道疾病风险。
伤肾
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人员对名成年华人进行研究,经过约15.5年的跟踪调查,研究人员发现,红肉摄入量最多的人群比摄入量最少人群患肾衰竭的风险高40%。
增加乳癌危险
《英国医学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发现,过量摄入红肉会导致女性乳腺癌危险增加22%。
3
健康吃肉,记住6大要点
没有全然不好的食物,只有不恰当的膳食结构和食用方法。那我们该如何健康吃肉呢?
1.控制用量
根据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鱼、禽、蛋、瘦肉的摄入要适量,每周吃鱼-g,畜禽肉-g,蛋类-g,平均每天摄入总量为-g。
小知识:平时在烹饪之前,可以先将肉切片或者切丝,这样会让份量看起来更多,有助于控制摄入量;还可以荤素混合搭配,这样既能摄入蔬菜,也能减少肉量摄入。
2.种类的选择
对于肥胖、三高等特殊人群,应该选择里脊肉、牛肉等新鲜的瘦肉,少吃肥牛、五花肉等高脂肪肉类。
另外平时也可以选择水产类如鱼虾蟹等,禽类如鸡鸭鹅等白肉代替部分红肉的摄入,“红白搭配”更健康。
3.少吃皮
禽类食用时最好去皮,因为皮中的脂肪较多,胆固醇较高,肥胖、三高等群体一定要少吃。
尤其是脖颈部的皮要特别注意。因为脖颈部,是淋巴腺体集中的部位,可能含有一些来不及分解的病原体、细胞残骸、代谢废物等异物。清洗时,建议去除脖颈部的皮,特别是鸡、鸭等脖颈部的皮下及网状物。
4.少吃内脏
动物内脏要少吃,一是因为胆固醇含量高,二是因为肠等内脏直接接触食物,从理论上来说,残留有害物的可能性比肉要高一点。但内脏中含有较丰富的铁、蛋白质、微量元素等,偶尔吃一两次还是可以的。
5.少吃加工肉类
加工的肉中含有一定量的亚硝酸盐,可能会产生微量致癌物亚硝胺,还可能添加了防腐剂、增色剂等,会加大肝脏、肾脏负担,损害肾功能,吃多了也有致癌风险。
6.均衡搭配
除了肉类,饮食中也不能忽视水果蔬菜的摄入,鱼、奶、蛋、蔬菜搭配食用,才能更好地做到营养均衡。
有研究表明,绿叶蔬菜中所富含的叶酸、叶黄素等抗氧化剂有一定的防癌、促进代谢等作用;而其中的膳食纤维等能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有害物质在肠道的停留、堆积。
中国居民膳食宝塔提倡每天要吃克蔬果,每周吃够25种食物,不偏食,不挑食。
“民以食为天”,饮食得当助美丽,要从食物中吃出美丽来,就要注意生活的饮食习惯。饮食需要满足身体的各种营养需求,遵循食物中热能和各种营养素含量充足,种类齐全,比例适当;饮食中供给的营养素与机体的需要两者之间保持平衡。
所有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