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作为第一大国民疾病,每5个人就有1人患有心血管疾病。预防疾病发作以及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治疗都不离开运动。研究证实,有效、规律、适当强度的运动,可使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率降低28%。虽然锻炼对心血管病人有益,但有很多讲究。
老医院了。他患心血管病多年了,同事建议加强锻炼,并陪他跑步。老李跑步时偶有不适,但有同事在侧,他咬牙坚持。这天跑着跑着痛苦地捂住胸口,同事赶紧拨打。
科学运动对心血管系统有诸多好处。可以促使心脏的小血管扩大和延长,改善心肌供氧状况,改善血液中脂质代谢;运动还有助于改善心肌代谢,提高心肌工作能力和心脏代谢功能;运动还能提高血液的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防止血凝过高,对预防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很有帮助。
但不恰当的运动,反而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是致命的,这类悲剧时不时上演。心血管病人在运动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1.急性期发作期须暂停运动
心脏病急性发作期,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严重高血压等,患者不应参加任何形式的运动,应充分休息,直至病情平稳后,才能逐渐恢复锻炼。
2.不是所有运动都是适合的
心血管病人首选有氧运动,利用身体大肌肉群完成稳定动作,包括散步、慢跑、跳绳、自行车或健身操、太极拳、广场舞等,此类锻炼可增强心脏及肺脏功能,改善身体携氧能力,最有益心脏,长期坚持,收益多多。如快步走可提高心肌收缩力,改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可降低血压、血脂、血糖;慢跑比快走效果更显著,时间更短;游泳是极好的全身性运动方式,且游泳不会损伤关节,对心脏疾患轻,医生评估心功能适宜,体力较好,原来会游泳,具有条件,能长期坚持者,可以从事游泳锻炼;骑行可加速血液循环,使心肌收缩更有力,血管壁弹性增强,肢体更强壮。不建议参加任何高强度的竞技运动。
3.运动必须循序渐进
如果之前还没有养成运动习惯,最好先从低强度低运动量运动做起,不要上来就跑步,可以先从快走开始,时间可以从10分钟逐渐延长到半小时直至更长,开始时走慢一点,速度逐渐提升。总之,心脑血管病人运动要遵循因人而异、循序渐进、逐步适应的原则。另外,还需要根据季节和环境条件调整运动。
4.不宜晨炼
一些心血管病人喜欢晨练,但这是错误的。上午6时至9时是冠心病和脑出血发作最危险的时段,发病率比其他时段高出数倍,且人体在此时段交感神经活性高,生物电不稳定性增加,易导致心律失常,更易出现室颤,甚至引起猝死;动脉压在上午较高,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可能性,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作。下午及傍晚进行锻炼更适合,另外,饭前饭后1小时内也不适合锻炼。
5.找到适合的强度
运动中应可以说话,心脏、大脑等无不适感,身体无疲惫感,运动后10分钟以内心跳恢复正常,体力恢复较快,这样的强度是合适的。当然,如果能边运动能边唱歌,可能运动强度有点偏小。
6.这些状况要特别当心
只在感觉良好时运动。如果运动中心率突然加快或突然减慢,要提高警惕;运动时若出现头晕头痛、心慌、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时,应立刻停止运动,必要时需就医;如出现胸痛、胸闷气短等疑似心绞痛发作、心衰加重等表现时,应立即急诊就诊。
TIPS:
广泛流传于网络的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方法,如“捶胸顿足法”、“用力咳嗽法”、“深呼吸法”等等都不靠谱,一旦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立即拨打“”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