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要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bdfjc/141214/4536621.html凡积大业者都拥有相似的成功密码和成功的轨迹,但仔细探究,你会惊奇地发现,每位成功者的身后却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璀璨光环和人生哲理。以这种理念解读心脏病学大师马万森的话,那就是:大道至简、悄然自成。
年少志高,教育严格
年2月,马万森出生于河北深县的一户阔绰人家。父亲马润生出身行伍,毕业于保定陆**官学校,*衔至上校后急流勇退,弃戎从商。殷实的家境使马万森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7岁时在深县的一个村办小学读书,三年后随经商的父亲转到东北黑龙江省城的一所小学就读直到毕业;年进入哈尔滨东华中学补习班学习-年。年,13岁的马万森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名震四海的天津南开中学,这是一个中华英才的摇篮,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众多的栋梁之才。著名剧作家曹禺年进入南开中学,插班后成为马万森的同班同学,后来曹禺因生病休学一年,最终成为南开中学的第21届毕业生。年毕业的曹禺原想学医,但两次应考协和医学院都未能遂愿,后考入南开大学和清华大学学了*治。与马万森先后同在南开中学的还有日后著名的皮肤科专家王光超、呼吸科专家翁心植、心脏科名师方圻等。更广为人知的是,南开中学还是周恩来,温家宝两位总理的母校。六年严格的中学教育使少年时期的马万森就立下坚如磐石的志愿:“做一个有志向、有抱负、有作为的学者”。
年,南开中学毕业的马万森春风得意、风华正茂,他不负众望,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令人向往的燕京大学医预科。燕京大学是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由美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司徒雷登亲手创办并任校长的一流名校。而燕京大学的医预科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医预科的学生少、质量高,被称为燕大的“精华”。还应了解,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创办协和医学院之初,十分强调医生的源头质量,而中国的综合大学当时还达不到期望中的培养医预科学生的水平,故开始几年协和医学院自办医预科,但毕竟这是权宜之计。8年后,协和停止自办医预科,改从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的13家综合大学中招生。当然,燕京大学医预科一直是协和医学院医本科学生的主要来源,占每年招生总数的三分之二,
马万森在三年燕大医预科的严格教育中逐渐升华,他以出色的成绩完成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课程,还按要求完成了各门人文科学的课程。三年中,他耳濡目染燕大学者做学问的方法,沐浴在浓重的人文氛围中,这些经历成为他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协和顾问委员给予马万森的任命书(年)
一骑绝尘,协和精英
年,21岁的马万森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协和医学院的医本科,开始他精彩求学历程的第三部曲。从英才辈出的南开中学到司徒雷登主*的燕京大学医预科,再到中国医学教育的圣殿北平协和医学院,一部金色乐章悄然奏响。能考入协和医学院谈何容易,从每年全国招生仅20个名额就能略晓一二。此外,除了入学考试外,还要参考医预科期间的各门成绩和老师的推荐信,最后还要通过特殊的面试:教授请考生到家吃饭,边吃边谈,谈家庭、谈志向、谈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等,一律英语对答。所以,能考入协和者,已是精英、已是凤毛麟角。
考入协和难,而毕业更难,因协和医学院坚持严格的淘汰制和宽进严出的精英教育模式。从年开始医预科招生,经过近10年的艰辛努力,第一届毕业生仅有三人。但洛克菲勒基金会并未感到回报甚微,相反继续坚持精品打造,坚持宽进严出,坚持一门不及格补考、二门不及格留级、三门不及格除名的规定。而且及格的分数不是60分而是75分,每门课程除毕业考试外,还要口试和实验课的测验等。以马万森那届为例,入学时招收20人,但5年后毕业者仅10人,5年中有50%的学生被淘汰。强者渴望的是挑战,就在5年的医本科学业中,马万森竟然获得了一个学生能够拥有的一切荣耀。很难想象,在精英云集的协和,一个年轻人竟当仁不让,连续两年荣获董事会颁发的奖学金,而这在协和医学院创立后还没有出现过。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不仅学习超众,体育项目也是强项。原本艰苦、繁重的医学课程对他而言却很轻松,他一定要给自己的旺盛精力找到喷洒的出口。酷爱运动的马万森成了协和医学院校园的运动明星,他担任着冰上运动协会的主席,又是田径的全能冠*,更是协和医学院运动委员会的主席。
年协和医学院毕业生合影,马万森(左3)、叶恭绍(右4)
当饶有兴致地翻开协和医学院的历史档案,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他在宽广的医学殿堂中尽情挥洒,似乎所有事物都能调动起他无限的精力、狂热的激情。他似乎寻找一切机会去展现激荡的青春,去践行自强不息的信条。
透过历史的记录我们得知,协和医学院带给中国的绝不仅仅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医学教育,更将民主与自由的思想灌输给求知的中国学子。在协和学府,所有的学生都可以通过顾问委员会对医学教育、临床训练等方面提出意见。而顾问委员会中必须有一名优秀的在校学生代表担任顾问委员,参与重要问题的讨论,并拥有和其他教授平等的投票权。而顾问委员会的名单上,马万森的名“我非常荣幸地通知您,在年9月27日的医学教职人员执行委员会上,经Lim医生推荐,委员会表决通过,您被任命为年10月1日至年6月30日协和医学院医学训导顾问委员会委员。”
他的卓越表现牵动了遥远的大洋彼岸。年,成绩优异的马万森获得了著名的Cochrane奖学金,时隔一年,在荣获博士学位的同时,他以全年级第一名的身份获得“金钥匙奖”!这是美国知名大学当时乃至今日的惯例,在每年获得博士学位的毕业生中评出一位最优秀的青年才俊授予一把金钥匙。这不仅是一项骄人的荣耀,更重要的是,它打开的是一扇通向未来的辉煌人生之门!奖项的获得者将成为美国全国科学研究会的荣誉会员。年,协和毕业的马万森人生事业的航船已升起高高的风帆,准备远航了。
一代名医,南董北马
年,正当马万森准备赴美留学之时,突患的肺结核将行期打乱。珍惜人才的协和医学院在他治病出院后立即签约聘其为内科住院医生。从此,马万森开始了自己一生的职业生涯,主攻心脏病学专业。医院已在国际医学界享有盛誉,心脏病专业更是人才济济、实力雄厚。内科主任戚寿南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获博士学位,医院任职一年后,医院任内科主任,成为中国内科学科的奠基者,戚寿南在美行业期间就已侧重心血管专业。其后是年从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院毕业回国的董承琅,其更偏爱心血管专业。年,医院购进了两台美国Cambrige公司生产的弦线式心电图机,率先在中国开展了心电图检查,并推进了中国心血管专业的发展。此后,年协和毕业的卞万年也致力于心血管专业,酷爱心电图,这些都使当年协和心血管专业的水平在中国、亚洲首屈一指。
在这种环境与气氛的熏陶中,基础扎实、思维敏锐的马万森如鱼得水,进步斐然,很快就成为医院心血管专业的新秀和佼佼者。天道酬勤,~年,马万森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连续发表了多篇学术价值高、影响力大的论文,例如《贫血性心脏病》(年)、《实验性白喉心肌炎》(年),尤其是年发表的《白喉*素致兔心电图与病理学改变》一文的发表更引起学术界的震动。在那个对心电图知之甚少,尚未普及的年代,他已经开始应用心电图技术进行各种疾病的深入研究。这当然得益于协和的丰厚实力和戚寿南、董承琅等先驱的深厚积淀,但并不能遮掩马万森在心血管领域的卓然努力。这一点在他日后的工作中得到了直接验证。毫无疑问,协和为他提供了一个精彩人生的舞台,方寸之间,峥嵘尽显!
马万森年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论文
年,年轻的马万森已在业内颇有名气,并成为具有相当实力的协和少壮派。就在他事业蒸蒸日上、稳步进取之时,太平洋战争爆发了,年医院被日本侵略*占领,医院被迫关闭。在医院供职的英美籍人士都被送进了山东潍县乐道院集中营,而任职的中国人相继被解职,迫于生计的马万森来到东总布胡同的*寿衣胡同,与爱人杨广贞办起了
“马万森诊所”,凭借他的名气和厚实的医术,诊所很快小有名气,使战乱中的马万森全家有了生活保障。爱人杨广贞是中国医学界最著名人士杨崇瑞的侄女。杨崇瑞毕业于协和医学院的前身,英国循道会等几家教会联合筹办的“协和医学堂”,毕业后从事妇产科专业,专注献身的精神竟使她终生未嫁,杨崇瑞是林巧稚的老师,后者也是终生未嫁的中国妇科第一人。私人诊所里,杨广贞担任护士兼总管,膝下一男二女,美满的家庭给了离开协和而倍感郁闷的马万森极大的安慰。但他并没在安逸的生活中乐不思蜀,熟悉他的协和学长们也不会同意他在远离医学研究的小天地里安之若素。这是同窗、师生间的关爱,更是对英才的爱惜。医院院长的著名内分泌专家刘士豪(年协和毕业)深知这位协和学弟的功底,医院的特约医生。医院(医院)院长的钟惠澜(年协和毕业)亦医院的兼职内科教授并担任教学任务,其中心电图技术的培训凸显重要。
幸福的一家
年是马万森人生的转折之年,在北京大学医学院吴朝仁教授(年协和毕业)和王叔咸教授(年协和毕业)的坚持下,医院任内科教授,而一踏进这扇门就走了50年!年起,马万森受邀担医院(医院)内科主任,尽管已是国内鼎鼎大名的心脏病学教授,但他依然严谨治学、执著进取。年,他代表中国参加了在瑞典举行的“第二届欧洲心脏病学会议”。50年代起,他着手研究风心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心功能的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奴林氏(Nylin)心脏功能试验”这项检查,并将该技术加以改进,这一成果发表于年《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并被世界医学文摘摘录。
做为临床医生,他几十年坚持深入医疗第一线,亲临门诊及病房查房,现场指导抢救,直接为病人服务。不论像任弼时这样的高级干部,还是普通百姓,他都一视同仁,热诚为患者医病除疾。他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他的物诊最认真、最准确、最可靠。他的心脏听诊断结果与其后心外科手术证实的结果、超声检查的结果几乎完全一致,他收集了很多手表,一来是喜欢,二来用于听力练习,提高听诊能力和水平。天赋+扎实的基础+勤勉的实践,使他成为一代名医,而社会也给予他荣誉和回报,他被誉为“南董北马”名医。“南董”是指年回到上海,医院工作的董承琅,而“北马”医院的马万森教授。
马万森是协和医学院的骄子与荣耀,也是北京医学院(后改名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的骄傲。做为中国的一位医学大家,马万森不仅是学识渊博、医术高尚、治疗严谨,有“南董北马”之誉的大师,同时,他还挚爱和热衷于祖国的医学教育事业,他先后在医院、医院、医院、医院任教。年,他受聘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任内科副教授、教授。
推广和普及心电图
心电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心脏科唯一的专科检查技术。在医院时,马万森就酷爱和刻苦钻研心电图,是我国最早将心电图用于临床诊断和科研中的专家之一。年,受高教部、卫生部的委托,他与林传骧教授一起主办过两期全国性心电图进修班,这比*宛50年代留学回国后举办的医院第一期心电图学习班要早一年。年后,他又主办过多期全国心血管病及心电图进修班,这对提高全国的心电图诊断水平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为普及心电图,他主编了心电图讲义,对心电图各波形、基本节律的分析清晰透彻,引人入胜。他主审了《冠心病心电图学》、《如何分析心律失常》等多部心电学专著。他在国家统编教材《物理诊断学》一书中编写“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有关章节。总之,马万森教授在中国心电图的启蒙、应用、发展与腾飞各个阶段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国心电学的奠基者之一。
教书育人,甘为人梯
教书育人是马教授传奇一生的亮点,年他正式进入北医院后,就成为王叔咸最重要的助手,任临床内科主任,负责教学、病例讨论,他在讲课与查房中,能将理论密切与临床实际结合,对病情的精辟分析使各级医生都受益匪浅,印象深刻。
心电图学习班学院合影马万森(前排左4)
早在年,马老就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研究生导师,他带出了多名高徒,如山医院的院长朱震教授、昆医院心内科主任王明英教授等。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年近古稀之年的马教授再次焕发出希望与活力。文革中,他在协和医学院获得的金钥匙不幸被造反派抢走,但他为国、为民、为医学事业的赤子之心谁也夺不走,他又重新开始培养研究生。他在教学中从严要求、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尤其重视学生基本功的培训,多年来已培养了博士、硕士数十名,在他辛勤汗水的浇灌下,一批批优秀的心血管学者茁壮成长,并成为医学界的中流骨干,陈红医院的*委书记、副院长,吴益明与王炳银如今在美国也是成果累累、出类拔萃。他不愧是一位辛勤的园丁,一位杰出的医学教育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年,他再度成为国务院批准的国内最早的博士生导师之一,年荣获北京医科大学授予的“桃李奖”。
马万森和其学生左起:王炳银1、陈红3、吴益明4
著书立说永不停歇
做为一代名医、名师,多年来马万森坚持挑灯夜读、笔耕不辍。他参加了董承琅主编的、最具权威性的《实用心脏病学》的编写,他编写的《心电图学》、《物理诊断学》被评为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的优秀教材。他还参加了近10部其他专著。他在学术上虚怀若谷、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年间,他不辞劳苦深入贫穷的黑龙江省北安县,参加了克山病的防治工作,随后他写出了“克山病”的专述。他撰写的书籍与论文一直都是亲自捉刀而不找别人代笔。就连学习班用的讲稿也是自己撰写。《急性肺动脉栓塞》是他在青岛的一次学术讲座稿。他参阅了大量文献,最终写出了30年之后仍对临床医师有启发、有教益的力作,这就是大师的风范,这就是马万森教授做人、做学问的理念。当时,中华医学系列杂志只有《中华内科杂志》复刊,鉴于他的学术权威性和巨大影响力,他被聘为《中华医学内科杂志》的副主编,这是学术界对他的首肯与认同。
年,耄耋之年的马万森走完了人生88个春秋与世长辞了,为他大道至简、淡定从容的人生之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他的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我们深深感悟到“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的真谛,也深深感悟到“惟大儒者,方成大医”的哲理。
马万森是中国心血管病专业的先驱,是中国心血管病专业的奠基者之一,是享有盛誉的一代名医,也是名副其实的医学教育界的一代宗师。他为中国医学做出的努力与贡献将永远标注史册。“他到来时,眼前是丛丛小树;他离开时,身后是茂密森林”。
我们在业已泛*的档案中寻找历史的注解,在浓重的笔迹中搜索时代的印记。今天,当众人的身影已经消散在历史的尘烟中,当曾经的荣耀已经浸润在深沉的追忆中,我们仍然无法抑制对为中国心血管事业奋斗一生的马万森教授那份源自内心深处的敬仰、那份无法遮掩的由衷钦佩。大师的风范,学者的音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