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衡量肾功能的6个指标,哪个最准确 [复制链接]

1#

对于大多数我国的肾病患者来说,如何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简称肾功能)的好坏,大家都会说肌酐,肌酐越高证明肾功能就越差,肌酐越低肾功能就越好,如果没有其他干扰因素,确实可以这样说。但对于肾内科医生来说,需要考虑更多方面的因素来综合判断,才能得出最准确的答案。

临床上用来评价肾功能的指标主要有6个:

1.放射性核素标记的造影剂(ECT):通过该检查得到的肾小球滤过率(GFR),是慢性肾脏病国际分期的“金标准”,是临床工作中的“参考标准”。但血肌酐明显升高的患者,该检查的意义不大,而且需要注射造影剂,多数造影剂是有肾毒性的。

2.血肌酐:这是最为大家熟知的指标。肌酐是肌肉组织中肌酸的代谢终产物,肌酐在血液中不与蛋白结合,可自由通过肾小球,测量经济方便,是目前最常用的间接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但利用肌酐反映GFR会受到一些因素影响,如肌肉疾病、营养不良等导致肌酐生成量减少,这时的血肌酐会高估GFR。如肌肉较发达,吃了较多的肉类,这时的血肌酐会低估GFR。此外肌酐可被肾小管排泌,特别是随着肾功能的下降,肾小管排泌的肌酐占肾小球清除的比例增加,因此只有当GFR下降到正常的1/3时,血肌酐才开始升高。

3.肌酐清除率(Ccr):可以避免肌肉及肌酐肾外清除的影响,比单独使用血肌酐反映GFR更准确。但是,肾小管对肌酐的排泌、留尿过程中血清肌酐的波动,以及24小时尿标本留取的不准确都会影响Ccr评价GFR的可靠性。

Ccr(ml/min)=(尿肌酐×24小时尿量ml)/(血肌酐×)

4.基于血肌酐的公式:由于测定Ccr需要留取尿液,操作繁琐而且容易出现错误,因此多年来总结了多个基于血肌酐而不用留取24小时尿液的经验公式,最常用的是Cockcroft公式。该公式考虑了性别、年龄、体重对肌酐的影响,其敏感性高于单纯的血肌酐。

Ccr(ml/min)=(-年龄)×体重Kg/72×血肌酐(mg/dl)如果是女性就再×0.85

5.血清尿素:是人体蛋白质代谢的终末产物,现已证明其评价GFR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欠佳。当GFR下降到正常的一半以上时血中尿素浓度才会升高,且受到很多肾外因素的影响。高蛋白饮食、消化道出血、感染、血容量不足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因素可使其升高。而低蛋白饮食、大量饮水、慢性肝脏病均可导致血中尿素浓度下降。

6.血清胱抑素C:机体产量恒定,不受肿瘤、炎症、肌肉容量、性别的影响。肾脏是清除胱抑素C的唯一脏器,可经肾小球自由滤过,在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并降解,不被肾小管排泌。所以血清胱抑素C浓度主要由GFR决定,是较理想的评价GFR的内源性物质。特别是在肾功能损伤的早期,比血肌酐更能敏感地反映GFR的下降。

每种方法都有其影响或限制因素,所以在临床上需要综合考虑,才能最终判断肾功能的水平。如果一个指标出现了问题,大家先不要妄下结论,最好咨询专业的医生帮你分析,排除影响因素后,才能更准确的知道肾功能损伤的程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