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肾病中常提到的蛋白尿竟然有6种还不快来了 [复制链接]

1#
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www.yunweituan.com/m/

肾病中常提到的蛋白尿竟然有6种?还不快来了解一下!

普通人的尿液在进行蛋白质定性检查时呈阴性反应,实际上也是会含有微量的蛋白质的。当这个“微量”有所增加,尿液中的蛋白质定性检查结果就会呈阳性,就成了我们常说的蛋白尿。如果尿蛋白含量≥3.5g/24h,则称为大量蛋白尿。

蛋白尿是慢性肾病的典型症状,它的形成原因也非常复杂,我们通常把蛋白尿分为以下6种:

1.肾小球性蛋白尿

肾小球性蛋白尿是最常见的一种蛋白尿。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的表面会覆盖一层带负电荷的蛋白多糖,能帮助阻止其他带负电荷的分子通过,如:白蛋白等。

当肾小球滤过膜因炎症、免疫、代谢等因素损伤,所带的负电荷改变时,其通透性就会增加,静电屏障作用减弱,使得大量血浆蛋白质滤出,超出了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就会形成肾小球性蛋白尿。若肾小球损害较重,球蛋白及其他相对大分子质量蛋白的滤出也会增加。

根据滤过膜的损伤程度以及尿蛋白的组成成分,肾小球性蛋白尿还可以分为选择性蛋白尿和非选择性蛋白尿。

选择性蛋白尿常见于肾病综合征,尿蛋白定性检查一般呈3+~4+;非选择性蛋白尿常见于原发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说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有严重的断裂和损伤,通常为持续性,并且有发展为肾衰的危险,预后不佳。

2.肾小管性蛋白尿

由于肾小管在受到感染、中毒损伤或继发于肾小球疾病时,其重吸收能力降低或受到抑制,一些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未被吸收,从而形成肾小管性蛋白尿。

通常由β微球蛋白、溶菌酶等小分子蛋白质组成,尿蛋白定性1+~2+,定量每天1~2g,多见于肾小管病变以及其他引起肾间质损害的病变。

3.混合性蛋白尿

在肾脏病变同时或相继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就会形成混合性蛋白尿,其兼具两种蛋白尿的特点,但其中各个组成成分所占的比例会由于病变损害部位的不同以及肾小球或肾小管受损害程度的不同而产生差异。

4.溢出性蛋白尿

当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均正常时,由于某些肾外疾病,使得血浆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或带有阳性电荷的蛋白异常增多,如:游离血红蛋白、本周蛋白、免疫球蛋白轻链等,在肾小球滤过后,肾小管不能对其进行重吸收,就会形成溢出性蛋白尿。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急性溶血性疾病、巨球蛋白血症等。

5.组织性蛋白尿

组织性蛋白尿中的蛋白质多为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主要有3个来源:肾小管代谢产生、组织破坏分解、炎症或某些药物刺激泌尿系统分泌产生。组织性蛋白尿一般和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同时发生。

6.功能性蛋白尿

功能性蛋白尿通常是由于直立体位、剧烈运动、高热、急性疾病或充血性心力衰竭所致,其程度一般较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