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CSCSF王焱搭建华人医师沟通 [复制链接]

1#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年会暨第九届海峡心血管病高峰论坛(CSCSF)(以下简称“海峡会”)是中国心血管领域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之一;近年来海峡会开拓发展、理念创新,影响力不断扩展,为海峡两岸及海内外心血管学者所瞩目。年11月29日-12月2日(星期四-星期日),今年的海峡会将在厦门举办,《门诊》特邀大会执行主席、厦门医院王焱教授进行会议前瞻采访。

《门诊》:海峡会即将拉开帷幕,众多海内外心血管专家学者将再度聚会厦门。请问今年的海峡会与往年相比有哪些特色和亮点值得期待?

王焱教授:海峡会是福建省乃至海西地区最大规模的心血管介入医学学术会议,具有鲜明的海峡和国际特色。自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八届,影响力不断扩大。起初只有三十至四十位台湾专家参会,现在每年来自台湾的重量级专家人数不断增加,很多中青年台湾医师也参与其中。今年海峡两岸及海内外心血管界精英再度聚首,围绕心血管疾病的最新防治进展、规范化诊疗及热点问题展开学术交流,分享两岸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成就。此次大会开设胸痛、心力衰竭、高血压、血脂、心电学、心电生理与起搏、结构性心脏病、外周血管介入、心脏超声、精准医疗、基层与社区防治、心脏康复、心外科及心血管介入护理、临床试验与统计、心血管基础研究与转化医学等论坛,举办姜必宁奖-杰出青年心脏论文评选,同时举行两岸现场手术演示。

《门诊》:海峡两岸及海内外心血管界专家聚会厦门探讨心血管领域的新进展,请问这样的学术交流具有哪些特殊意义?对海峡两岸心血管病介入治疗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

王焱教授:台湾地区的医学教育以更加规范的西式教育为主,就整体的医疗水平而言比大陆更佳,尤其是台湾的一些先进的医学理念、诊疗方法和措施值得我们学习。这些年以海峡会为交流平台,来自海峡两岸的医师分享心血管疾病的最新防治进展、探讨规范化诊疗及相关热点问题,不仅交流了学术,而且也加深了彼此的了解,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和发展,这样的交流对双方都具有重要意义。本届会议依旧有多医院的手术直播,都是围绕冠脉血管病、外周血管病、结构性心脏瓣膜病等复杂疑难危重的病例,是非常直观的、具有代表性的交流方式。除了台湾地区的心血管医师外,还有来自澳门、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医师前来参会。海峡会作为国内最大的以海峡两岸为中心的心血管领域交流平台,为海内外的华人医师搭建了交流、学习的桥梁。同时对于创立共同研究课题、发展新技术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门诊》:厦门医院在亚太地区率先成功开展了微创心室折叠减容术。您能否分享一下在引进国际顶尖技术方面的经验?掌握国际顶尖技术并灵活应用于不同患者的过程中有哪些难点和要点?

王焱教授:近几年心血管领域技术发展迅速,但目前国内原创性技术仍然比较少。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引进并发展国际先进技术,来追赶世界最先进的步伐。厦门医院在亚太地区首先开展了包括微创心室折叠减容术在内的几项国际先进技术。目前对于微创心室折叠减容术的应用我们已拥有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也衍生、总结了新的理念来帮助改进技术。

中国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缺血性心衰(室壁瘤)患者的比例较高。由于总体的急性心肌梗死救治能力和平均水平较低,很多患者发病后就诊延迟,从而错过了开通罪犯血管的最佳时间窗。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特别是开通罪犯血管延迟的患者,约有10-30%患者会发生室壁瘤。微创心室折叠减容术的诞生为室壁瘤的心力衰竭患者带来了福音。微创心室折叠减容术是一项复杂的手术,应用了多项高精尖技巧,需要内外科密切合作。从最初开展到现在,我院的技术越来越成熟,现在一台手术耗时仅需两个多小时。目前探索性的结果显示,微创心室折叠减容术的各方面效果都较为理想。与传统的外科手术相比,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微创及恢复快,术后第二天患者就可以下地活动。今后,如何更好的针对室壁瘤制定方案、采取更有效的治疗措施,并且拥有属于中国本土的治疗方案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

《门诊》:近年来海峡会的参会人数逐年增加,影响力也从海峡两岸逐渐辐射至全国及周边国家。您能否谈谈未来海峡会的发展规划?如何进一步提高其学术影响力,以推动区域心血管事业的发展?

王焱教授:明年将举办第十届海峡会,我院也将整体搬迁到位于厦门五缘湾的新址,诊疗辐射范围、服务能力以及服务质量都将有质的飞跃。借此契机,我们想进一步扩展规模。海峡会不仅仅限于海峡两岸,还将纳入更多海内外的重要学府、医院,比如在国医院进行实时的手术转播。而且会议现场与新院址距离不远,届时院内也会安排丰富的学术活动,欢迎参会学者来院交流。另外,通过现在迅速发展的媒体平台,很多会议可以通过手机实时观看现场直播。这是一种新型的、有效的学习方式。所以第十届海峡会将更普遍地应用网络媒介,尽可能将每一场的精彩内容、手术转播通过不同的形式传递出来,从而进一步扩大学术影响。我们不再单纯地追求参会人数,而是让更多的医师足不出户也能参加会议,在思维上获益。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门诊》杂志官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